中国政府网 | 人社部 | 陕西省人民政府 | 省人社厅| 铜川市人民政府 无障碍浏览 |  本站支持IPv6

首页 > 新闻中心 > 工作动态 > 正文
【】

推荐内容

铜川市在全省率先成立高层次人才成果转化示范基地,3年来引进3500余名急需紧缺人才,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环境——“城”与“才”双向奔赴

编辑:白山锋 来源: 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5-02-17 10:39 浏览次数: 字体:

  人才,是一座城市的竞争之本、转型之要、动力之源。
  铜川始终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真心爱才、精心用才、暖心留才,出台了《“吾铜引凤”人才专项行动方案》等系列政策26项,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建立了8个招才引智工作站,设立了43个联络站点,成立了全省首个高层次人才成果转化示范基地,3年来引进3500余名急需紧缺人才,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环境。
  聚才:打造“强磁场”
  “我观看了宣传片,了解了与我所学专业对口的岗位,感觉铜川从政策到环境都非常有吸引力,我有意愿到那里发展。”2月5日,谈及参加的铜川市“组团式”招才引智活动,西安理工大学自动化专业大四学生姜凯说。
  2024年11月21日,铜川市“组团式”招才引智活动首场走进西安理工大学。当天,铜川共组织30家重点企业,提供岗位276个,现场达成初步意向56人。
  为了让高校学子了解一座城、扎根一座城,铜川举办“高校学子铜川行”活动,吸引西安理工大学、陕西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学生走进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了解园区企业规模、工作环境和生产线实操过程,感受铜川产业转型升级成果。
  在技能人才“进校入企”活动中,由全国劳动模范、大国工匠、三秦工匠等组成的技能人才团走进铜川职业技术学院,展示无齿锯精准切割、正压氧气呼吸器蒙眼拆装等“绝技”,不仅给同学们带来了视觉上的震撼,也点燃了他们的“大国工匠梦”。
  “引凤来栖”促发展。铜川还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光机所等多家高校院所签订了合作协议,举办专场人才招聘会,联合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29个,成立全省首个高层次人才成果转化示范基地,打造聚才“强磁场”。
  用才:搭建大平台
  城市与人才同频共振,人才与城市共赴未来。
  “我是铜川市印台区人,在上海生活了18年,心里最牵挂的地方依旧是我的家乡。上海每年消费优质水果460万吨。咱铜川的水果品质好,我会尽可能搭建信息交互平台,助力铜川苹果销售。”在“铜川人才周”发展座谈会上,上海市果品行业协会副秘书长、苹果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文东说。
  2024年11月,以“吾铜引凤助创新聚智赋能促发展”为主题的“铜川人才周”系列活动全面启动,通过开展主题会议、需求对接、座谈交流、招才引智、人才服务五大部分17项活动,搭建更优创新平台,会聚更多创新人才。
  处在转型发展关键期的铜川,坚持人才强市、创新驱动,建立了人才需求目录发布、中央及省上挂职博士联系等长效工作机制,举办全国企业自主创新服务行动、全省铝产业发展大会、秦创原光电子产业铜川论坛等活动,邀请千余位国内外专家学者来铜川考察交流,拓宽人才会聚渠道。
  惜才:营造好环境
  2024年12月7日至10日,铜川市高层次人才专题研修考察班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部分铜川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中央及省上博士服务团来铜挂职人员奔赴上海,在重走“一大”路过程中坚定理想信念,在理论课堂上汲取“养分”,在科研院所、产业园区探究创新经验,在课后研讨中开展“头脑风暴”。
  引才、爱才,更要精心育才、用才。铜川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搭台架梯”,让各类人才有用武之地,让城市与人才彼此成就。
  铜川注重梯队培养,建立了多个“头雁”领军人才团队,培育了“强雁”专业技术技能人才2万余人;引导人才在“铜麦6号”推广、陶瓷工艺提升、中药方剂研发、芯片制造等领域推进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此外,铜川选派315名“科技特派员”“第一村医”“农业首席专家”等赴基层一线开展技术指导、公共服务、产业帮扶等活动,惠及群众3万余人,帮助企业300余家,在实践服务中提升才智、彰显活力。
  铜川强化科研资助、创业支持、人才奖励、引才激励等4项用才政策保障,平均每年发放各类人才奖补资金3800多万元,并依托园区、企业载体,搭建战略科技平台、重点产业创新平台,发挥人才支撑作用。
  目前,铜川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0.3万人,为助推老工业城市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记者:赵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