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国家人社部 | 陕西省人民政府 | 省人社厅| 铜川市人民政府

首页 > 新闻中心 > 铜川新闻 > 正文

推荐内容

铜川资源型城市转型迈出坚实步伐

编辑:刘一帆 发布时间:2015-08-18 09:33 浏览次数: 字体:
  铜川市作为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在国家政策措施和省政府的强力支持下,市委、市政府抢抓机遇,坚持打转型牌,借转型力,精准施策,强力推进,特别是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实施意见》(铜发〔2015〕4号)后,在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建设和民生改善等方面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今年上半年由于受外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内部转型艰难爬坡双重因素影响,全市经济在逆境中奋力前行,上半年实现生产总值141.88亿元,同比增长6.2%。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一)狠抓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迈出较大步伐。一是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按照国家关于煤电铝水泥产能过剩工作的部署,坚持把发展循环型工业作为重要抓手,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循环化改造方案顺利通过国家审查,被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确定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循环产业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煤炭、铝业等传统产业的就地转化率将由现在的30%提高到80%。华能铜川照金电厂二期项目已获得省发改委核准,配套开展的铁路专运线和南市区集中供热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过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传统产业在困境中稳步发展。二是着力培育壮大接续产业。坚持走扩大内涵发展之路,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推动接续产业集聚发展、集约经营。铭帝铝型材、凯莱斯克五万套工艺陶瓷洁具生产线、昊维纸业二期、旺旺食品三期等非资源型产业项目加快推进,装备制造、中医药养生保健产业、接续能源、食品加工、现代服务业、特色农业不断发展,接续产业占全市经济总量比重达到30%以上,煤炭采掘业占比下降到28.26%,非煤产业、服务业占比分别提高到73%和28.2%,“煤主沉浮”的状况得到了较大改变。三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旅游养生产业。全市现代农业园区规划面积15万亩,占到常用耕地面积的15%,已形成规模的核心区2万亩,基本涵盖了果、牧、药、菜等传统优势产业。园区内汇聚了国家级、省市级龙头企业29家,具有一定实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5个,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加快同陕文投全域旅游战略合作协议的落实,旅游产业全面推进,照金红色旅游名镇、药王山、陈炉古镇、玉华宫景区项目持续加快,小坵渭北民俗生态园开工建设,马咀田园都市和申河香谷湿地特色旅游迅猛发展。今年上半年,全市接待游客、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分别增长30.5%和25.4%。 
  (二)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转型取得显著成效。大力实施人才技能培训、职业培训等,提升群众就业能力。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自主创业的政策措施,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全面消除了城镇“零就业”家庭,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3.45%左右。着力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问题,累计建成保障性住房6.2万套、425万平方米,解决了20万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双高双普”创建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稳步推进,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实现全覆盖,职业教育快速发展。药王中医药文化产业基地项目列入陕西省30个重大文化项目,文化活动深入开展。实现了国家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县全覆盖,新农合参合率99.3%。 
  (三)积极建设大美铜川,生态转型取得可喜成绩。紧紧抓住我市被确定为全国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的机遇,积极实施第二批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示范项目,董家河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项目完成建设任务,万元GDP能耗降幅居陕西省第一。持续开展水泥粉尘污染、煤烟污染、水污染综合治理,深入推进210国道沿线和药王山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大力实施绿化造林“五大工程”,启动了1个国家级生态村和5个省级生态乡镇、19个省级生态村的创建工作。城市面貌得到历史性变化,第二代朱鹮在我市成功繁育,成为铜川生态环境改善的鲜明例证。 
  (四)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城市转型取得重大进展。新区开发建设、北市区改造提升和新耀一体化发展步伐加快,城市面貌显著改善、功能不断完善。积极推进西铜同城化发展,继续做好西铜城际铁路建设远期谋划,按照将铜川打造成渭北旅游观光轨道交通枢纽的目标,启动了渭北旅游观光小火车铜川试点项目,在交通便利化、经济融合化、产业互补化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照金镇成为全省旅游景区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样板,无伤痕开发、市场化运作的“照金模式”在全省推广。黄堡省级重点示范镇和陈炉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加快。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排名陕西省第四。着力加快城乡新型社区建设,建成19个城市社区、13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累计建成农村幸福院132个,有效提升了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五)全面提升行政效能,务实合作进程不断加快。完善工作机制,加快项目建设,认真落实《铜川市服务重点项目建设实施办法》和工业稳增长12条措施,创新要素保障条件,及时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要素保障不力等问题。理顺工业园区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园区的自主性,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定位、加大支持力度,不断加快园区的建设进度,努力把园区建设成接续产业项目的聚集地。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了投资软环境,激发了市场活力。不断深化开放合作,加强了与陕文投等大型企业集团的合作,与陕西中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等院校达成了多项重要合作共识,为我市进一步加快转型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