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人社部 | 陕西省人民政府 | 省人社厅| 铜川市人民政府 无障碍浏览 |  本站支持IPv6

首页 > 专题专栏 > 正文

推荐内容

石泳:桃林深处追梦人 托起乡亲致富梦

编辑:白山锋 来源: 铜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5-07-18 08:36 浏览次数: 字体:

  7月9日,清晨的阳光洒满王益区黄堡镇孟姜塬村的千亩桃园,红彤彤的鲜桃缀满枝头,仿佛孩童羞赧的脸庞,空气中到处弥漫着清甜的果香。
  “今年天旱,桃子的甜度更高,含糖量达到了15%。”72岁的石泳穿梭在桃林间,摘下一只饱满的桃子放入篮中,笑容如阳光般灿烂。作为王益区黄堡镇兴果果业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他是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种桃人,用四十载光阴将一片旱塬变为“甜蜜沃土”,种出致富“金果子”。
  敢为人先的“吃蟹者”
  上世纪80年代的孟姜塬村,还是片靠天吃饭的旱塬。当村民们守着薄田种小麦时,30岁的石泳却做了个大胆决定——种桃。“陕西省果树研究所的专家说,咱这土地适合种桃。”专家的建议让他看到了改变命运的曙光。
  然而,桃树栽培绝非易事。没有经验,他便自学桃树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书籍,在自家地里反复试验;没有技术,他多次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到村里手把手指导。浇水、剪枝、施肥、疏果……每一个环节都浸透着辛勤的汗水,每一棵桃树都见证了他从“门外汉”到“土专家”的蜕变。
  经过多次试验,1988年,他的桃园首次挂果,每亩收入1000多元,是小麦收入的5倍。石泳的成功也点燃了村民们致富的希望。
  倾囊相授的“领路人”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正富。”石泳深知,要让鲜桃成为村民的“致富果”,必须要有先进的技术做支撑。他多次给周边村民免费培训指导,将修剪、施肥、疏果等技术倾囊相授。
  村民郭军峰至今记得第一次跟着石泳学习种桃技术的场景:“当时从剪枝到疏果,石老师手把手给我们教,有了规范的管理技术,果子品质好了,价格自然高,比种小麦强多了!”如今,郭军峰的桃园从3亩发展到13亩,年收入超10万元,成了村里的种桃能手。
  “要想种出口感好、品质高的桃,除了独特的地理优势,更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应用。”石泳道出了桃子受市场欢迎的原因。为让更多人掌握技术,石泳多次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来村上培训,更将自己多年摸索的一套管理“门道”毫无保留地分享给村民。从短枝修剪到长枝修剪,从盲目疏果到“单枝单果”疏果法,他带领村民以严苛的标准不断提升桃子的商品率。
  抱团发展的“掌舵人”
  2007年,为扩大种植规模,石泳牵头成立黄堡镇兴果果业专业合作社,吸纳社员60多个,种植桃树1000余亩。
  “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销售,每个环节都不能马虎。”他带着社员从内蒙古拉羊粪,坚决杜绝化肥进园;给每只桃子套袋,隔绝虫害;不断更新品种,从100多个品种筛选出浅间白、瑞红、沙红等10余个优质品种,让鲜桃成熟期从6月延续至9月。
  合作社凭借独特的土壤条件、充足的光照及科学管理,种出的桃子个大色艳、甘甜多汁,还未等摘就被客户预定完了,单个桃子甚至卖到15元,年年供不应求,成了“不愁嫁的姑娘”。每天,顺丰快递员准时上门,社员们忙着采摘、分拣、包装,将新鲜的甜桃发往全国各地。“新疆的客户就认准咱的桃,快递费比桃子的价格还要贵。”石泳指着快递单上的地址,语气里满是骄傲。
  守正创新的“追梦人”
  从“土专家”到高级园艺师;从引进100多个品种反复试种到筛选出10多个适合旱塬的“当家”品种;从走村串户找销路,到如今发往全国各地;从2003年注册首个商标到拿下无公害认证;从获得全国绿色食品金奖企业到被授予孟家原桃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授权书——石泳的桃产业版图,是一步一个脚印踩出来的。
  每年收获季,看到社员们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就是石泳最开心的时刻。“只要我还干得动,就要带大家继续干下去。”他站在塬上眺望,成片的桃林绵延不绝,连成绿色海洋。在他的带动下,如今,社员人均收入超15000元,鲜桃成了名副其实的“致富果”。
  暮色渐浓,石泳还在核对订单。灯光下,他鬓角的白发格外显眼,但说起未来,眼里却闪着光:“再引进几个新品种,提高果农素质,通过科学管理,让孟姜塬的桃走得更远!”(记者:张红)